用手指在皇帝的手背上揉捏,一边说道,“这汉朝的外戚,魏晋的士族,隋唐的门阀,宋朝寒门士子,还有我朝的文官集团。结党无处不在,皇上又何必为此忧愁。”
皇帝“吁”了口气,唇边都是笑意,“原来你都知道了?”说着也道,“历代帝王最恨结党,也最怕结党,乘隙结党最是大病。一旦拉帮结派就必然产生私利和大规模矛盾冲突。进而产生更多的党羽,出现更大规模的谋取私利、包庇和利益纷争,以至于为祸朝政。”
我也附和道,“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和党争,英明的君主会有效利用和平衡各方利益,毕竟‘水至清则无鱼’。”
皇帝淡笑道,“没想到这么大个宫里,竟数你看的最透。”说着饮了一盏茶水,稍缓了语气,朝卿黛微一扬手道,“这碧螺春味道太淡了,去换杯武夷的大红袍来。”
皇帝意欲让她们避嫌,卿黛应下,引着在旁侍候的宫女内监都退下了,唯有皇帝与我四目相对。斟茶这活便落到了我的身上,我方要起身亲自为他筛选茶叶,皇帝按住我的手道,“你先坐下,听朕说。”
我带着浅浅的笑容,在一旁听着他细细道来,“昨个周铮仗着朕的宠信,在街口纵容底下的家奴打死了人。今个在朝堂上大理寺少卿又给五军都督府的人进言,说是要把人调到辽东战场上去,为国效力。就为了这两件事,今天在朝堂上闹得很凶。”
我摇头问道,“臣妾不明白,这两件事有何关联。”
皇帝却道,“当真不明白么?只需看这件事中谁的收益最多,便可猜测出是谁做的。”
我笑道,“这不是大理寺的堂官们捯饬案件时,常用的排除法么?”
皇帝冷笑道,“是啊,这是他们自己平时审案的办法。如今放在自己身上,却糊涂了起来。可见这人呐,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着又道,“文臣结交武将,向来是有谋反的嫌疑。一个小小的从四品大理寺少卿,串联拱卫京畿的京卫何意?必是受人指使,而他又是周铮的门人,可见周铮意欲染指军政。”说着又道,“军权一直是与朝政剥离开的,被朕紧紧握在手里,也是朕的立国根本。如此看来,再任其发展下去,怕会动摇了朝廷的根基。可惜方才朕从嫣贵人那里出来,她竟然让朕仿效唐代宗,做一个大度量的皇帝。还说什么‘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我忙为嫣jiej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