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而对于文盲来说,想要理解起来就实在是太过困难。
在文盲看来只有具体的人和物,才能产生实质认知。
在中世纪中前期,国家概念并非是独立的,反而是需要依赖于君主才能被认知。
这里面的逻辑也正是那个老生常谈的词汇“君权神授”。
首先神创世界,因此神至高无上,然后教会是神的代言者,接着教会将统治世俗的权柄,以仪式赐予国王,让国王得以分享神权。
成功分享了神权的国王,自然便是神圣的,是因为君主神圣,才有了国家神圣,二者不可因果倒置。
然而以中世纪的情况来说,一个国王不可能被所有人认知,因此也必然会产生中间商二道贩子,也就是贵族领主群体。
底层农奴与自由民向领主的效忠构成了领地,而贵族群体向国王的效忠则构成了国家的上层机构。
“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附庸”这句话,在这里也被落实了出来。
换句话说,为君主尽忠是贵族领主们的责任,却不是底层农奴与农民的责任。
底层同顶层近乎被完全割裂了。
若想建立出一个直观的国家认同,在这个时候,反而需要依赖于君主制集权本身。
加大底层同顶层之间的直接关联。
拿《天国拯救》中反复提及的“千古明君”查理四世来说,他的一个重大贡献,便是引入了“波西米亚王冠”的概念。
这一术语指的是由波西米亚国王世袭统治的一切土地,不仅包括波西米亚的核心领土,也包括其合并后的省份。
1355年查理四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卢森堡王朝的势力达到顶峰。
查理四世凭借其帝国权威,下令无论王朝如何发展,即使卢森堡王朝灭亡,统一的波希米亚土地也应继续存在。
换而言之,波希米亚统一国家的这个概念,恰是被君主集权所塑造出来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