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方长大,你很容易变成一个小偷,骗子,甚至是瘾君子,林源生长在那儿,还能获得如此成就,真是太不容易了!”
“其实贫民区也并不是不会出有成就的人,不少的黑人体育明星,不都是从贫民区中拼杀出来的吗?只是成长于贫民区的人,哪怕是长大后取得了成功,也难免会表现出很多暴发户特质,比如说疯狂的炫富,报复性物质消费什么的。
但你在林源身上,完全看不到这些陋习。他真的是完美到令人赞叹。”
“我是黑人,以前我和林源是同一个学校的同学。他不富裕,但是对我们黑人兄弟们很大方,总是慷慨的分享他并不多的零食给我们。”
“分享?不是我想的那种被动‘分享’吧?”
“说什么呢!你看林源像是胆小怕事的人吗?我想说的是,林源从小就是一个慷慨大度,乐于分享的人。”
看到读者们几乎清一色的对自己的理解,林源点点头,继续往下看。
紧接着,《纽约时报》继续写道:
“2000年,林源迎来了他人生中的转机。”
“在《速度与激情》剧组中跑龙套的他,大胆的向科恩导演,提出了一个拍摄计划。”
“这个拍摄计划,只有短短不到1分钟的剧情,但林源却需要冒着生命的危险来完成。”
“这是林源第一次在电影中,不顾自己的安危,完成了极为惊险精彩的镜头。”
看到这里,林源只能说,《纽约时报》真是太懂得铺垫了。
文章一开篇,先是铺垫了他的底层出身。
紧接着,又铺垫了他事业的低起点。
写他在《速度与激情》剧组中,跑龙套。
这么写读者立刻就会感到同情,因为有很强的代入感,每个人都会觉得没有背景的自己,如果走上林源的道路,也必然同样是跑龙套出身。
然后笔锋一转,写跑龙套的林源,是怎么的充满勇气,为自己赢得命运的转机。
这么写,读者的感受肯定是超级励志,对林源的观感会变得更好。
果然,针对这段文字,读者们纷纷留下了自己的感言:
“林源真是太不容易了。据我所知,这个龙套的机会,都还是范.迪塞尔帮他争取来的。”
“《速度与激情》那一段跳车戏,我印象很深刻。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林源的电影,当时我的感受就是,这个人不要命了吗?好莱坞是不是又要出一个辰龙了?”
“是啊,那时我印象也很深刻,我很担心这么帅气的一个演员,就因为拼命博眼球而在某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