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巴达维亚的距离都差不多,使其发展成为欧亚航线重要的中转港,往来的外国商船川流不息。
很多英法美籍商人喜欢在坤甸投资,这是一座充满活力,积极开放的沿海大都市,拥有大型海港和众多的内河港口,交通极为便利。
欧美外籍人士在坤甸居住者众多,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金发碧眼的白人,乘坐黄包车或者开着汽车招摇过市,早已经见怪不怪了。
据统计
坤甸的外籍人口占据8.2%,总数达到4.77万人,外籍人口仅次于第一大都市马尼拉,在全国城市中排行第二。
昆江大桥的正式开通,为坤甸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打开了内陆纵深腹地,其经济意义十分重大。
假以时日
坤甸继续高速发展完全在预料中,这里有着经济发展一切优越的条件,资本汇聚,地理条件优越,是马来亚总督府的门面和最大的新兴城市。
排行第七的是大马尼拉周边城市甲米地,这座城市在1871年统计中,排行第五,如今下滑了两位,在1882年的最新统计中排行第七位。
其城市人口从1871年的42.2万,飞速增长到1882年未的66.95万人,有了50%的人口成长。
这座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城市,发展一直平稳有力,后劲儿十足。
甲米地在原本的优势毛纺产业基础上,新近发展出了印染,电工和农机产业,最近大出风头的手扶拖拉机,就出自于甲米地的铁牛拖拉机厂。
铁牛拖拉机乍一出现,通过1880年墨尔本世界博览会,瞬间就惊艳了世人,并且打开了疯狂出口的好势头。
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尤其是欧洲和美国,对“铁牛”牌手扶拖拉机求知若渴,一张订单动辄数百上千台,就像不要钱似的疯抢。
手扶拖拉机对改善农业生产效率立竿见影,能加挂农具在田里干活,也能运输农产品,几十上百公里都不在话下。
不吃草,不用休息,只要有柴油就能一天到晚的干活儿,一台手扶拖拉机足能够抵得上20个壮劳力。
这对地广人稀的美国农场简直就是最大的福音,在法国和英国的中小农场里,同样能够大显身手。
甫一出现,便达到了极高的销售热度。
为了迅速扩展手扶拖拉机的市场,甲米地周边的机械厂,农具厂,各种零件加工厂全都在大规模的扩产,如今又涌现出“丰收牌”拖拉机,“铁马”牌拖拉机,“精工”牌拖拉机,“大众”牌拖拉机等新品牌,新上马的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