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搭建起来,再搞这些里胡哨的研究也是可以的。
反正黎曼猜想早一天晚一天被证明都无所谓,全世界那么多顶尖的数学家啃这个问题多少年了,不都还没什么成果么?
拿起了手机,刚打算打个电话吐槽两句,然后发现通知栏里微信闪过了好多条消息。
点开了个微信群看了眼,果然都在热议乔喻的论文。
不过正在讨论的东西也的确引起了刘钊元的注意。
“确定文章是投数学年刊了,你们去看看吧,普林斯顿官宣了乔喻论文的审稿人阵容,那是十二尊神啊!”
“看吧,我就说了这次肯定不是开玩笑。这个时候公布审稿人团队,肯定是不少审稿人都已经粗读过论文了。如果真觉得完成度不高,肯定不会接这个审稿。”
“不会吧?难道这篇论文真的把黎曼猜想给解决了?那岂不是说明今年乔喻有资格问鼎菲尔兹奖?”
“还得看审稿需要多久以及最终审稿结果吧?粗读可不代表最终的结果。”
“当年佩雷尔曼的论文光审核就用了三年!”
“但当年佩雷尔曼光是在arxiv就上传了三篇论文,而且两百多页呢,乔喻这篇论文才38页,审稿应该用不了这么久吧?”
……
看到一帮根本就不研究黎曼猜想的人争得这么激烈,刘钊元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不过普林斯顿官网公布审稿人阵容还是吸引了他,下意识的就打开了普林斯顿的官网。
毕竟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毕竟一篇论文的审稿人是否被公开,是需要征求审稿人同意的。
只有审稿人愿意对公众透明的情况下,才能这么做。当然这也就是论文涉及到数学方面的重大事件了,否则的话,根本不可能这么玩。
哪怕是千禧年那七个问题,刘钊元觉得大概也只有黎曼猜想、np问题跟质量间隙假设能有这个待遇。
当初佩雷尔曼的审稿过程虽然没有官宣,但所有验证团队的身份却同样都是公开的。
所以只能说是一次活久见的特例。
很快,刘钊元就看到了官宣的内容。
“普林斯顿大学和《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谨此宣布,乔喻博士关于黎曼猜想的论文已通过初步筛选,目前正在接受严格的同行评审。
这篇论文旨在解决黎曼猜想这一被认为是数论乃至整个数学界的核心难题。由于问题的历史重要性和论文的潜在影响,审稿过程将严格遵循最严谨的学术标准。
我们很荣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