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努力想要找到漏洞但还没能成功,也许我需要逐字逐句的去找毛病。
第四封,不得不承认皮埃尔·德里尼说的好像没错,这篇论文可以开启一个时代,因为我好像挑不出毛病。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知道论文作者是谁了!所以这篇论文通过!
洛特·杜根给安德鲁·怀尔斯回了邮件,顺手就把乔喻目前的成绩都发了过去。
然后又把安德鲁·怀尔斯给他发的这四封邮件转发给了皮埃尔·德里尼。
毕竟这些内容其实没有什么涉及到隐私的内容,而且他也一句话直接征求了安德鲁·怀尔斯的意见。
“非常感谢你,怀尔斯教授,我会将你对这篇论文以及对皮埃尔评价的评价告知德里尼教授的,他一定会觉得你们再一次成了相互理解的知音。”
很快,皮埃尔·德里尼便给了他回馈。
“我的意见跟安德鲁基本一致,所以你可以跟更多的人宣传我的那句评价了。”
……一般而言,排名越靠前的期刊审稿周期越长。尤其是数学论文,审稿周期以年计算并不算什么新鲜事。
当然也不是审稿人故意要拖那么久的时间,关键问题在于一般能在这类期刊上刊登的文章,要么解决了重大问题,要么贡献了新的思想,其证明过程往往很繁琐。
尤其是站在编辑室的角度,越是重要的论文,编辑选择审稿人的时候会愈发审慎。
毕竟建立起学术信誉很难,但毁掉却很容易。有几次就足够了。
就好像有些期刊只要给了大家付版面费就能发的印象,那就成了业内公认的水刊。大家只要一看期刊名字,就能知道大概是怎么回事了。
不过随着安德鲁·怀尔斯跟皮埃尔·德里尼几乎同时给出了论文通过的回复,洛特·杜根感觉乔喻跟陈卓阳的论文应该能在11月就发表了。
毕竟这两篇论文篇幅其实都不长,总计也才二十五页。
高龄的怀尔斯教授都能如此快审核通过,其他审稿人应该问题更不大。
当然他也不好太过催促不过为了保证如果其他四位审稿人能在本月完成审稿,十一月就能见刊,他干脆直接给负责排版的编辑打了个电话……
“嗨,约翰,我希望你能帮个忙……就是下期排版工作做两份。我给你发了一封邮件,附件的两篇论文先加紧校对。
对,把头版留出来,如果这两篇论文能在这个月过去之前审核通过,那么十一月的杂志就把这两篇论文放上去。”
好吧,其实这也不算太夸张。乔喻还没破当年张远堂的记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