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署上便会陷入极大的被动。一旦太子有不轨之心,随时可能挥师西进,长安危矣。再者,从政治层面而言,潼关的归属关乎朝廷的威严与政令统一,若承认太子对潼关的控制,无疑是向天下示弱,恐会引发各地势力的效仿,局面将难以收拾。”
李世民没有搭理他。
他能不知道这个道理吗。
问题是现在怎么收回潼关?
聚天下之兵马强攻潼关。然后再打洛阳。
这个中损失,必然是个极大数目。
李世民伤不起。
李靖拱手作揖:“陛下,如今关键在于太子手中的火炮。”
“此等火器威力巨大,改变了以往的对战之法。”
“若朝廷也能拥有火炮,潼关便不足为惧。”
“以臣之见,当务之急是想办法制造火炮。目前我们对火炮的制造解甚少,需尽快召集国内能工巧匠,同时可以派人暗中探查洛阳情况。”
“只是制造火炮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这期间,若与太子硬拼,损耗巨大,且胜负未知。”
李靖这次回来,是请罪的。
不过李世民自然不会怪罪他。
在那样的情况下,撤兵保存实力,是最优选。
哪怕是李世民御驾亲征,龙辇前压,也没有用处。
虽说没有亲眼见过,可城墙塌陷这等场面,跟地龙翻身又有什么区别。
普通的将士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有心思作战。
房玄龄赞同道:“陛下,卫公所言极是。”
“如今若与太子硬拼,朝廷大军长途奔袭,粮草补给耗费巨大。”
“且太子占据潼关天险,又有火炮相助,我军攻城必然伤亡惨重。即便侥幸取胜,也是惨胜,大唐元气大伤,周边的突厥、吐蕃等势力或许会趁机侵扰。”
“不如暂且答应太子部分要求,稳住局势,同时加紧制造火炮,待朝廷实力增强后,再做打算。”
褚遂良微微皱眉,出列说道:“陛下,太子殿下毕竟是储君,如今走到这一步,想必也是心中积怨已久。若能通过谈判解决争端,避免内战,对大唐社稷而言,不失为一件好事。”
“但答应太子在潼关以东实行新政,需明确章程。不能让太子借此机会扩充势力,威胁朝廷。”
李世民听着众臣的建议,眉头紧锁,缓缓踱步。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位大臣,心中权衡着利弊。
许久,停下脚步,长叹一声:“朕一世英名,没想到如今竟被逆子逼到这般境地。潼关乃我长安的咽喉所在,朕怎会轻易放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