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都在见证着这一历史时刻。
坊与坊之间,人们驻足观望,低声议论着。
看着高丽人离去的身影,心中既有敬畏,也有担忧。
但更多的,是对大唐的坚定信心,还有身为大唐人的骄傲。
各国使臣纷纷行动起来,有的急忙修书回国,详述所见所闻,有的则四处奔走,试图打探更多大唐的动向。
这一刻,他们切身的体会到,大唐帝国的威严强盛,不容许任何的亵渎。
东宫里。
李承乾听着内侍文忠对长安城内情况的汇报。
在长安的高丽人其实不算多,一百多万人口里,大约也就数千到一万的规模。
这其中主要是商人,还有留学的学子。
王朝时代就是这样,皇帝的意志高于一切。
其实从李承乾的角度来看,这些高丽的百姓是无辜的。
有些高丽人定局长安,费了大半身家,购置房屋,却在一日之间,多年努力化为乌有。
然有句话说得好,慈不掌兵。
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对这些高丽人进行驱赶,一是可以震慑诸国。
毕竟高丽本身就一直在拉拢大唐周边国家,共同挑衅大唐。
二是能对高丽国内,造成极大的政治影响。
这些返回高丽的百姓,部分人或许明白事理,但更多人会把矛头对上高丽的统治者,发泄他们的愤怒情绪。
至于同仇敌忾的可能性,几乎不太会发生。
毕竟说到底,高丽一直是大唐的附属国,渊盖苏文叛乱,杀死大唐册封的辽东郡王,拥立新王,这本身就是谋反行为了。
这一波,大唐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高丽发动舆论攻势。
有没有可能高丽也学大唐这样,驱赶境内大唐人出高丽。
要真是如此,李承乾做梦都会笑醒。
都不用大唐出兵,高丽就要乱成一团了。
要知道在高丽临近大唐的这些城池里,生活着大量隋朝遗民,士兵。
他们都是在隋末乱世的时候,去高丽躲避战乱。
又或者是战败的将领,带着士兵投奔高丽。
这才使得高丽在隋末后,迎来了一波整体国力的拔升。
渊盖苏文之所以能杀死辽东郡王,掌控高丽,也是因为很多隋朝将领跟士兵到了他的手上,这么做,相当于自断臂膀了。
“孤明日夜里,参加元宵诗会,此番要防止高丽人狗急跳墙。”
“你去跟苏定方说一声,让他多调派一些兵力去芙蓉园。”
李承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