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耶路撒冷,气温多少有些酷烈,同季风地区气候不同,在地中海气候环境下,越是暴晒的天,老天爷便越是吝啬雨水。
加上这座圣城,又并无河流从中穿过,即便是地下水,都不能轻易获取。
因此长久以来,对耶路撒冷城来说,供水都至关重要,且十分艰难。
早在公元前8世纪,希西家王时代便开凿地下隧道,这个隧道从城外的吉宏泉引水,穿过山脉将水引入城内,为耶路撒冷的居民提供相对稳定的水源。
要晓得这长达533米的隧道,可不是通过拓宽预先存在的天然喀斯特地貌而形成,而是两支施工队硬生生在地下开凿,最后汇合而成功修筑。
至于他们是如何做到能成功在地下汇合,这就更叫人疑惑不解了。
而到了十字军时代,开挖水井与更多蓄水池,都是必不可少的。
等到盖里斯带人主政耶路撒冷的时候,供水则走向了一个更加被看重的地步,毕竟这事关公共卫生安全。
因此,一个计划,在一年前被提上议程——水塔供水系统。
水塔供水系统,早在先前提尔临时首都的时期,就已经被落实过。
但耶路撒冷作为王都,反而比较迟缓。
这是一是因为提尔作为港口,流动资金更多,相对容易集资的缘故。
再加上耶路撒冷城前后两次攻城,纵然萨拉丁并未大规模破坏城市,可流失的人口,短时间内也不会那么轻松回流。
在人口密度不多的情况下,旧有的供水设施自然能够满足民众生活所需。
但随着这些年长久的和平到来,人口总数在不断回流上涨,再加上大批量停留在此的朝圣者,圣城中及城墙外的总计人数,已经快要突破五万。
自然就颇有些承受不住。
受某人的影响,在一些重大的活动完工后,王国也会去举办一些仪式,进行庆祝,并邀请报社的人记录当时的景象,也就是所谓的剪彩。
今天,在这个新历元年的夏至日,数以千计的人,聚集在城中的广场,在他们的身后,耸立在居民区中的,便是一座高约8米的水塔。
也正是在人群的欢呼与庆祝中,伊莎贝拉在一旁耶路撒冷市政官员的簇拥下走上高台,向广场上的许多人,不论是法兰克人、阿拉伯人、又或者是希腊人挥手致意。
也就在她准备开始演讲的时候,一个身影被她余光敏锐的捕捉到,当即朝那边看去。
而后果不其然,那个阔别许久的男人,朝她招了招手,在她期待的目光中,从人群里挤了过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