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将盖里斯提出的概念丰满成了具体教义。
在这些请教问题中,洛瑞安提出了一个疑惑:“先知时常说弥赛亚便潜藏在穷苦人间,那些最广泛、最普遍人群的脸庞便倒映着主的苦难。”
“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洛瑞安神学,并不是他自谦的那么低下,至少他能将神这个概念,从一个具体的“人形”,抽象到一个概念层次。
由此,才有资格去探讨一些真正的、不那么适宜与民众们交流的敏感话题。
“这个问题,要结合另外一个方向,如果没有信众,那么宗教还会是宗教吗?”
“即便盖里斯展露了诸多神迹,若是他没有一颗慈善之心,愿意走入百姓之间,那么会追随他的人将会是哪些?”
“野心家、暴徒、诈骗犯……”
“先知与民众是互相成就的,他之所以是先知,而非落凡的天使,是因为他在人民面前说话,将许多人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道理,大声喊出来。”
“若是单纯依赖神迹,那么你我便都会成为迷信之人,一味的盲从,而失去自己判断的能力,这便与那些罗马教皇座下的文盲们一般。”
“由此,可见人民并非只是受压迫者,也并非是永远的文盲或野蛮人,而是真切成为了神的千面。”
“当然,有一个问题在于,人又并不是天主本身,而只是天主的显像。”
“经书中,摩西的族人便时常怀念埃及的肉锅,许多人都曾对摩西说过‘我们在埃及过的很好’。”
阿梅代提到埃及肉锅的时候,洛瑞安皱了皱眉,他当然清楚埃及的肉锅到底是什么。
“埃及的肉锅”出现在《出埃及记》16:3,象征着以色列人在埃及为奴时,虽然受压迫,但至少有食物可吃。
他们在迁徙途中,于旷野中因饥饿而埋怨摩西和亚伦,便怀念过去在埃及的“肉锅和吃饱的饼”,但忽略了他们在埃及所受的苦役。
这一短语象征人的软弱,即在面对挑战时宁愿回到过去的安逸,而不愿承受通往自由的艰辛。
离开尼罗河三角洲,跨越西奈半岛前往迦南,终究是一条苦行之路。
并非每一个人都能斩断自己心中的软弱,意志坚定的向过去告别。
“因此,在这里,先知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希腊哲学是哲人们的玩物,他们思考着宇宙与人生,却又往往忽视自己身旁最为苦难的人。”
“他们将奴隶们视作会说话的牲口,而不愿正视他们。”
“但先知愿意去发声,愿意告诉奴隶们、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