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关外的胡人,多以匈奴居多。
半年前,李牧在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土地第一时间,就宣布废除前任主将所有条令。
雁门郡上下所属,都要按照他以前制定的军令行事。
军令部分如下:
【匈奴每次入侵,以烽火示警,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能出战。】
【匈奴撤退时,有胆敢去追敌人的,斩首。】
如此过了半年,代地的人马物资都没有太大损失,里子几乎没丢过。
但面子……
不但匈奴认为李牧太怯懦,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
赵国守边官兵忍受不了匈奴在关外辱骂,半年越级上报了三个奏章,请求赵王换将。
三年以前,他们就是以同样的理由换下了李牧。
他们以为这次可以像往常一样如愿,赵人怎么可以不勇猛呢?
赵王丹收到奏章。
看了,当没看。
在他上一次调回李牧后的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赵军就出兵交战。
赵军屡屡失利,伤亡惨重。
边境上无法耕田、畜牧,物资全部需要国内供给,使赵国内部压力甚大。
赵王丹这才知道,李牧虽然怯懦,但实在。
李牧守边关的时候,都是自给自足,还不丢地。
至于丢人……丢就丢吧!
赵王丹请李牧再去雁门。
李牧受父亲提点,闭门不出,坚称自己患病。
赵王丹这个王为李牧这个臣拿捏,心有怒,却发不得。
赵国将领极多,但除了李牧,再没有如此怯懦之辈。
可赵国边境,还就需要李牧这个怯懦之辈。
赵王丹极为无奈地三请李牧。
有了话语权的李牧顺势提出要求:
“大王一定要用牧,牧可以奉命,但一定会用以前的条令。
“且牧在边郡,非赵国生死存亡之时不回,大王可以允许吗?”
赵王丹很生气。
这不就是在说他这个赵国的王,管不了李牧这个赵国的将吗?
非生死存亡之时不回,不就是他不可以再把李牧从边关大将的位置上拿下来吗?
赵王丹思来想去,在叔父赵豹、宠臣郭开、儿子赵偃的劝说下,还是同意了。
李牧能经营好赵国边郡,比什么都强。
雁门郡郡城的城墙之上。
李牧一只手臂佝偻在胸前,俯视着城下骑马的十数名匈奴,耳中听着对他的辱骂:
“赵狗下来!来吃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