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便能进入太学的内舍。此即为升贡法。
而到了赵俣这一朝,赵俣让韩忠彦主持推广兴学,韩忠彦进一步将三舍法和升贡法推行全国。也即在全国所有州学都实施三舍法。个别情况下,一些县城也会搞三舍法教授官学。并且全国州学中最优秀的学生也都能通过升贡法,来到京城太学参加考试。
值得一提的是,与历史上蔡京负责兴学这块,全国所有的州学都必须且只学习新学不同的是,韩忠彦负责兴学,在赵俣的严厉要求下,新学和儒学并重,赵俣又采纳张纯的建议“另辟蹊径”地提出了学分制,使得新学和儒学各占五十分,都作为赵宋王朝选拔人才的标准。
如今,全国所有的官学生已经暴增到了二十一万人。
这使得赵宋王朝的中基层绝对不会缺少人才。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蔡京为首的一批人,认为兴学规模已然足够承担为国举士的功能,希望朝廷把科举考试给停止了,就用三舍法和升贡法来为国家选拔人才。
不过,熟知历史的赵俣知道,蔡京他们的主张根本就行不通(历史上,他们自己就在1120年将这个愚蠢的决定给废除了),所以,他听张纯的建议给驳回了。
张纯现在所说的,赵宋王朝经历反腐风波,大量贪官下马,赵宋王朝又开边陇右,派去了大量的官员,使得赵宋王朝缺乏优秀年轻官员,不利于赵宋王朝的发展,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事实上,赵俣也准备在近期搞一次科举,为赵宋王朝增加一批新鲜血液。
可以说,张纯的提议,正中赵俣下怀。也是巧了,明年正好是科举年,也适合搞一次科举。
只不过,看张纯的意思,似乎是,她想帮赵俣筛选人才。
凭张纯对历史的精通程度,如果让她来选拔人才,应该能给赵俣和赵宋王朝选拔出一些像样的人才。
然而问题是,赵俣实在是摸不准张纯积极争取这个任务,目的是什么?
想了又想,没想明白之后,赵俣索性也就不想了。
反正,张纯肯定没有机会跟宫外的大臣接触,她想要干什么,都只能通过赵俣。
再者,张纯精通历史不假,问题是赵俣也熟悉两宋时期的这段历史,量张纯也逃不出赵俣的手心。
所以赵俣答应了张纯的进言:“爱妃所言有理,恁地时,明年的科举取士便由爱妃把关。然切记,万不可走漏风声,不然……”
张纯会心地说道:“不然对臣妾有害无益,那些大臣若知晓臣妾一女流之辈也敢在为国取士上插手,或逼官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