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者虽有些不同,但均是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超越表象、认识事物本质。
—
吴文又调动全部精力,开始参悟《坐忘经》
修行《坐忘经》的法门。
是:观开落时,以空观破“实有”之执,见无常性。
观镜中倒影时,以假观破“真实”之妄,见虚幻性。
观呼吸往来时,以中观合空假,见“即空即假”之真。
当能够弃推演,以直觉感应万物规律。
也就是能,观流水,不执于水滴轨迹,而悟其“流”之真意。
这是修到了《坐忘经》的第一层境界:忘算。
当能够弃空假中观照,以“无观之观”应万物。
也就是能听钟声,不辨其音高频率,而感其“振”之本质。
这就是修到了《坐忘经》的第二层境界:忘观。
当能够弃“忘”之念,连“无我”亦不执着。
也就是能,如处虚空,无天无地,无人无我,唯余“觉”存。
这就是修到了《坐忘经》“无算可算,无观可观,无忘可忘”的最高境界:坐忘!
—
“怎么感觉怪怪的?”
随着对《坐忘经》的深入理解,吴文内心不由自主地衍生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怪异感。
然而,这种怪异感究竟源自何处,他却无法准确描述。
“这种感觉,只有在参悟《坐忘经》时才会出现。”
面对这种奇异的感觉,吴文实在不知如何形容,于是决定再次梳理《坐忘经》的内容,试图从中找到答案。
按照吴文对经文的理解:
《坐忘经》的第一层境界:忘算,对应的是人的直觉与模式识别能力。
人的大脑通过长期训练,能够形成高效的神经回路,从而跳过逻辑分析,直接调用经验模式。
例如,在观察流水时,视觉皮层与运动感知区会协同工作,直接提取“流动”的抽象特征,而非逐帧分析水滴的轨迹。
在认知心理学上,这被称为“快速决策机制”,即通过潜意识中的模式匹配来应对复杂环境。
也就是说,要摒弃过度的推演:
就像一些数学家,在面对复杂公式时,会依赖直觉而非逐步推导;
围棋高手扫一眼棋盘,就能感知到“势”的走向,而非逐子计算。
—
第二层境界:忘观,对应的是元认知与本质洞察。
元认知是指超越具体感官输入,监控并调节自身认知过程的能力。
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