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答,咱们的劝降信已经送至各部,可除了奴儿干都司附近满泾、塔亭、罕答河、弗朵河、敷答河的赫哲部(使犬部)的一些首领表态愿意归顺外,其他的部落均未回应,你看下一步咱们该如何是好?是否寻几个不听话的部落动手?”布达着急地问义弟阿海。莫看他在劝降书中说得好听,什么“不从者悉听自便,不以为仇”,那只是说说而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日中天的大卫国怎能允许在自己的治下有不遵王法的部落存在?即便他忍得了,雄才伟略的莲大可汗也不能忍。
“安答,你莫要急。归顺大卫的部落居住地离奴儿干近,他们之所以来投,并非被大卫的仁德感化,而是畏惧我军的兵锋。不肯降的都是离奴儿干远的部落,咱们只有三千五百兵马,若是对这些远人用兵、一个部落一个部落的讨伐,难免兵力不足。我以为施威不如怀柔,须让那些部落感受到归顺大卫的好处才是”,阿海不慌不忙地说。
“理是这么个理,可如何才能让那些部落感受到归顺大卫的好处呢?有些部落的首领十分无礼,居然将我送给他们的礼物退了回来,还说什么无功不受禄,摆明了不肯归顺。真是可恶!”布达懊恼地说。
“我听说当初清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招降赫哲族九姓四百余户时,可是出动了大军,还让已经归顺清国的赫哲族葛依克勒氏族头人库力甘额夫当使者方才成功。按照伪清惯例,如果称臣,他们便须向朝廷上缴赋税和服兵役。那些首领可不傻,为了一点礼物,代价那么大,自然不乐意”,阿海笑了笑说道:“要想让这些人心悦诚服,便须让他们看到好处。这些部落物资缺乏,尤其缺乏铁器、布、粮食、茶叶等,奴儿干江对面的满泾站原是明朝时开辟的驿站,那里的赫哲部落已经归顺,咱们不妨在那里开辟商埠,用中原的铁器、布、粮食、茶叶、丝绸、陶器换取当地部落的皮毛、渔获、人参等物,只允许归顺大卫的部落来此贸易,未归顺的部落不得参与。如此,既可以从商人身上获得商税收入又能让依附大卫的部落得到好处。此外,可对已归顺的部落减税,只征收满清要他们缴纳的实物税的一半。双管齐下,这些部落大多都会归顺。剩下那些冥顽不灵的,最后再动刀兵不迟”。
“哎呀,安答,这真是条妙计。我这便给满泾站的赫哲部哈拉达阿昌阿利下令建设商埠,有此等好事,相信老家伙要高兴得跳起来”,布达哈哈大笑。
“安答,我打算去一趟永宁寺”,阿海忽然说道。
“永宁寺?兵荒马乱的,你去那鸟不生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