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了吗?
有点恐怖。
这跟能读心声有什么区别啊!
张烊文不得不解释一下:
“那个,秦哥,其实我说的是真的,模型是真的需要自己组装才会好玩,不然就是个手办似的摆件。”
“我懂我懂,当时我也就开个玩笑。”
“那你秦哥玩上高达了么?”
“才刚起了个头,零件还没动,研究了一下说明书和步骤。”
“哦哦。”
苏澄解释完这个理论以后,反而对张烊文抛出一个问题。
“你觉得唐力在上次案件中的努力占多少?”
张烊文认真地想了一下。
他愿意给唐力百分之十的功劳。
这百分之十是因为唐力找到了苏澄,并且同意了苏澄的方案,做出了他最正确的抉择。
但苏澄的问题到这里还没算完,他接着问:“那你觉得,唐力自己觉得自己占比多少?”
“呃……”
这个问题可把张烊文给难倒了。
“10%?但结合刚刚的宜家效应,他可能觉得自己的功劳更高一点。”
“没错。”
苏澄给予张烊文肯定的回答。
“我可以给你一个大致范围,唐力肯定认为自己的功劳占40~50%左右”
???
差这么多吗?!
张烊文突然觉得这事儿很有意思。
客观来看其实顶到天上唐力也就10%左右的功劳。
即便结合宜家效应,他觉得20%不能再多了,因为唐力真没什么贡献啊。
“不不不。”
“唐力虽然没参与方案的策划,但同意了我的决策。”
“其次,砸墙师傅是他找的,糕点的供货是他跑的,灯具是他装的,玻璃也是他找的专业师傅。”
“这就能到40%以上了吗?”
“肯定到不了,但唐力会觉得自己到了40%以上。”
苏澄解释。
只要参与了这个过程,就会增强对这个方案的心理所有权。
即便方案不是唐力亲自设计的,但也会产生这是“他的作品”的概念。
建筑设计师和工地工人是不太准确但能解释这个现象的例子。
建筑师会说跟自己的孩子说:这栋楼是我设计出来的。
工地工人也会跟自己的孩子说:这栋楼是我盖出来的。
张烊文感觉醍醐灌顶。
好像自己混沌的脑子里被强行灌进了一种更高级的知识。
这是在任何学校,任何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