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姓。
若非如此,公孙方也不会得以拜入郑玄门下。
不过他能担任修县令倒是和公孙昭关系不大,而是公孙方确实颇为才能。
话说自郑玄前往辽东讲学之后,其门下弟子就有不少出仕辽东的。
而当时魏哲由于接纳流民过多,正是人手短缺的时候,于是便悉数录用。
当然,这批士子有好有坏,并非全部都是可用之才。
但他们与辽东郡学的士子类似,绝大部分人当个基层小吏还是没有问题的。
其中有个别优秀者,更是如锥立囊中,其末立见。
比如崔琰、公孙方两人就是从屯田吏、劝农使一路被升上来的。
无论是安置流民、组织生产,还是调解纠纷、日常操练,他们都是表现最出色的,可以说如今屯田体系就是魏哲最大的人才资源库。
所以公孙方对魏哲的忠诚并没有问题,只是他终究还是太年轻了,需要历练。
比如此刻,崔琰当场便给他上了一课。
步氏坞外,在扫了一眼不远处封氏、高氏、张氏等修县士族代表后,只见崔琰意味深长道:“诸位若是有谁知道步氏其他罪状的,速速出首相告。幕府有令,揭发有功,知情不报者同罪。”
闻听此言,一旁的渤海高氏与封氏不为所动,但其他小士族却眼神闪烁。
毕竟崔琰在公孙方动手前就已经明言,除田地、荫户外其他一律发卖。
步氏怎么说在修县也扎根百余年,积累的财货可是着实有不少。
比如修县的药材买卖就是步氏一家独大,其他家族早就想分一杯羹了。
眼下见机会送上门来了,这些人自然不会客气。
于是片刻之后,公孙方面前就又多了不少罪证。
甚至连上上任修县令的死因都被挖了出来,貌似是步氏的手笔。
见此情形,公孙方彻底无话可说。
他终于认识到自己原来的想法有多么天真,一时间五味杂陈。
崔琰倒是一点都不意外,甚至对这种情况早就习惯。
士族又如何?贪婪之辈比比皆是,甚至更贪心、更狠心。
实际上修县中除了渤海高氏与渤海封氏之外,其他都不算什么大士族。
而渤海高氏与渤海封氏在冀州士族圈里也算不上一流,和汝南袁氏这样的顶级士族相比,差的就更远了。
崔琰巡至修县后之所以选择拿步氏开刀,就是因为他们最跳脱。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本应该是公孙方的任务,如今却让崔琰给代劳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