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大汉守墓人【4.5k】
话说邙山一战之后董卓虽败走长安,但却并未就此束手就擒。
他先是留董越屯兵渑池,段煨屯兵华阴,牛辅屯兵安邑,随后令其他将领留守各县,防止魏军继续西进,自己则退往长安。
除此之外董卓还在太华山(华山)下,风陵渡后,崤函古道的紧要之处建立城关。
由于黄河经过九曲十八弯奔流到华山附近后受山势所阻,故此不得不大幅拐弯折向东流,而风陵渡则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
也正如此,关城建成后时常可听见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
于是长安朝堂便索性谓之潼关。
自此,潼关与函谷关一西一东并列,扼守崤函古道。
魏哲得知之后也没有步步紧逼,而是分遣诸将趁机拿下了洛阳八关。
其实邙山之战结束后洛阳大局基本就已经定下了。
洛阳周边各关甚至无需攻打,只要看见魏军兵临城下基本都直接降服。
至于河南尹境内各城,更是传檄即定。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妥善处理河南尹便成了魏哲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毕竟他的根基在幽州、在辽东,不可能永远留在洛阳和董卓对峙的。
于是思量再三之后,魏哲决定把刘虞给请到洛阳来。
毕竟刘虞的内政之能当世堪称顶级,用在如今几乎荒废的河南尹刚刚好。
为此他亲自给刘虞去信一封,详细解释了自家的想法和考虑。
好巧不巧的是,袁绍这回又和魏哲想到一起去了。
……
是日,幽州蓟县。
州牧府内,只见魏哲的老上司,故乐浪太守张岐端坐堂中。
由于去职之后一直未曾起复,所以张岐只能在袁绍麾下担任幕府掾。
这次他便是受袁绍派遣,前来幽州说服刘虞的。
简单寒暄之后,只见张岐抚须而叹道:
“自先帝驾崩以来,天下多事,少帝幼弱,帝位不幸为贼臣所立,名有幼君,然无血脉之属,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复信!且幼君继位以来,士家多有见戮,可复北面乎?”
“昔子胥笞墓,仲尼尚云:子之复仇,臣之讨贼,大道不诛,诛首恶。”
“前袁车骑与韩冀州共商治世之道,欲海内见再兴之主。但当使兵往屯关要,皆自蹙死于西。东立圣君,太平可冀,复有何疑?”
“昔光武去定王五世,以大司马领河北,耿弇、冯异劝即尊号,卒代更始。今公自故太子之下,其数亦五,以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