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的电影时,《英雄》,《卧虎藏龙》都是他前期很重要的作品,甚至还凭借着这两部作品,上过《时代杂志》封面。
但这篇报道却完全避而不谈。
不是因为这两部电影有什么缺点,而是因为这两部电影中,林源太安逸了,没有吃什么苦,和想要引导的情绪完全没关系。
《纽约时报》这一段文章,着重强调的都是林源在电影中的受伤和生命危险,进而引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血汗钱”。
同样是财富,你用什么样的方式赚到这笔财富,给大众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你要是强取豪夺,躺着吸血,大众只会想要把你吊在路灯上。
但你要是辛辛苦苦,冒着生命危险赚血汗钱,大众只会觉得:这个钱我确实赚不到,你敢冒风险吃天大的苦,活该你赚这个钱。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开篇时不停的示弱,反复强调林源的底层出身。
然后叙述林源早期跑龙套的不容易,受到的打压和种族歧视。
接着再重现他崛起过程中受过的苦,目的是削弱大众对于他获得巨大财富的嫉妒。
可以说是每一步都踩在了大众的情绪上,步步推进,环环相扣,才能水到渠成的引出这种共鸣。
在林源的猜想下,下一步应该要点一下他的首富身份,把这种身份和底层人民圆梦的“美国梦”联系在一起,但不会凸显他的财富规模,而是用春秋笔法一笔带过,甚至是跳过。
果然如他所料,后面的文字写道:
“我们在看很多好莱坞明星的电影时,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想法:
那就是他是那么有钱的富豪了,我收入比他低那么多,为什么还要给他贡献票房呢?
我是穷人,我为何还要看着他继续增加财富呢?”
“可林源不一样,他和我们一样都说是底层,他用生命给我们来带奇迹,他代表着我们向上的梦想,他代表着我们外来少数族裔的‘美国梦’。”
“总统选举时,我们用一票一票的选票,选出我们心中的最佳代理人。”
“在林源成为首富的道路上,我们用一张一张的电影票,告诉这个时代:这才是我们真正接受的‘拼命富豪’。”
“他成为全球首富,是我们所有人的胜利,是这个时代的幸运。”
至此,《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完成了整篇逻辑层层递进的论述。
大量的读者们,纷纷在评论区表示赞同:
“我完全赞同,这世界上总是不可避免的一定存在富豪。假设富豪不可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