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的。
今天突然展示在读者面前,立刻就会引起他们的愤怒。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读者们是后来者视角,他们已经知道了今天的林源有多成功,再回看过去索莫斯导演拒绝林源的行为,就会更加愤怒。
要是索莫斯导演也有后知者视角,别说拒绝林源了,他主动凑上来抱紧林源的大腿都来不及。
但《纽约时报》才不会挑破这一点,而且不进步挑破,还会更进一步的煽风点火,让读者的情绪更上一层楼:
那就是引爆种族歧视这颗大雷。
林源这样的天才被拒绝就已经让读者很气愤了,被拒绝的理由还是因为种族歧视。
这必然会让读者们更加的感到愤怒,也因此会更加同情和支持林源。
在铺垫了那么多以后,读者们开始接受一个观点:
林源代表了出生贫民窟的底层民众,林源不仅代表了黄皮肤的亚裔,更代表了所有受过歧视的少数族裔。
一下子就把大众,拉到了和林源同一战壕之中,我们都是一家人!
这就是所谓的桶蘸,别以为欧美人就不懂这一套。
只是很多时候,即使想怎么做,也找不到情感纽带。
但这一招,放在林源身上,就格外的好使。
因为他确实就是一个出身底层,家境贫寒,受歧视的少数族裔,在北美的生态中,这也算是一种buff叠满。
《纽约时报》自然要想尽办法,打好这张牌。
至此为止,这篇新闻报道一直在做一件事:
那就是不停的示弱,不停的让林源看上去很可怜很不容易,增加大众对他的认同感。
这是一种非常有力的增强目前已经是他的支持者,削弱潜在敌视者的手段。
紧接着,新闻报道继续写道:
“好在上帝还是眷恋真正有才华的人,林源遇到了人生中最大贵人:艾森先生。”
“这让林源有机会主演了后来的一些列惊险刺激的电影。”“在《侏罗纪公园3》中,林源毫无保护的从4层楼的高度摔下,脑震荡,全身筋骨扭伤……”
“在《加勒比海盗》中,林源毫无安全保护,冒着生命危险,在10多层楼高度的桅杆上翻滚跳跃……”
“在《谍战之王》中,林源更是徒手攀爬迪拜塔,摔的满头满手尽是鲜血。在一万多米高空中,他忍受气压失衡,超低温,浑身是伤住进医院……”
“感谢林源,因为他愿意用生命去拼搏,才给我们带来了一部有一部难以忘怀的经典电影。”
“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