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断网笔记本电脑,插了上去。
半晌后微微讶然。
“战略隐形超音速轰炸机”的气动外形?
小周怎么研究这个去了……他不是在忙那些无人机么?
还有一段附言,表示这是他最近偶有所得的成果,具有非常优秀的前景,希望蓉飞能帮忙模拟一下,如果结果合适,可以吹一下风洞。
这东西……是能“偶有所得”的吗?我也想偶一下……
林广荣看了一下各项参数,第一反应是周瑞搞错了,第二反应是周瑞搞笑了。
这也太大了……高度6.1米,翼展63.2米,长度37.1米……
这是轰炸机,还是运输机啊?
毕方发动机,还是背负式的变体,有六个?
这是飞机还是火箭?
从尺寸到动力,方方面面透露着离谱。
林广荣扶了扶老花镜,强迫自己不要以貌取图。
虽然轰炸机不是林广荣最熟悉的领域,但这么多年眼光还是有的,沉下心来看了许久,在这些离谱的参数中,他居然越看越觉得……
似乎很合理啊……
无论气动外形,还是质量分布,还是进气口的规划……虽然没有任何内部结构,但至少这个整体外形绝对不是一拍脑袋瞎搞的。
果然……周瑞不会搞笑,是自己搞笑了。
这样的翼身融合外形,显然是为了超长续航设计的,还拥有六台“毕方”……意味着同时在追求高速度,能超音速?
林广荣心里一动。
优盘内容并不多,林广荣很快看完,立刻叫了个人进来:“让模拟组来一下,有个新外形……算了我去一趟。”
确认一个新的气动外形是否优秀,最主要有两个方式,一个是通过电脑建模,然后用专用软件模拟,另一个是通过金属铸模,缩小比例后用风洞直接测试。
相对而言,后者的难度更高,成本也更高,毕竟风洞一秒就上万度电,如果想要获得全面数据,可能要吹上千次,而且模型会越来越大,越来越精细。
如果是密集的进行风洞实验,甚至还要和电力部门协调沟通一下,以免影响区域电力稳定。
即便是周瑞发来的东西,重视程度也是逐渐升级的,这是一个严谨的工业主体应有的态度,林广荣决定先软件模拟。
但是心头却是火热的,周瑞的水平和性格他是清楚的,如果没有点门道,绝不会拿出来。
……
“您先模拟一下看看,风洞看情况安排,我自己的计算中,这个外形是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