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
集市上,摊贩与行人停下脚步,百般凝视着县令的威严之语。许多贫困的百姓,衣衫褴褛,双手长年劳作的痕迹遍布指节,面容沧桑,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负担。在这片没有繁华的土地上,百姓们早已习惯了忍受苦痛,但这一次,征兵令的铁律让他们无处逃避。某些目光低垂,心中虽不愿,但仍然无奈地踏上了前往登记的队伍。对于他们来,生计艰难,家园破碎,生活已无其他退路,投身战场,成为唯一能寄托生存希望的出路。
“你这是要征兵,还是要夺人命!”那名瘦弱的中年男子低声抱怨,愤愤不平地看着眼前的县令,话语中充满了绝望与愤怒。他的面容消瘦,脸上的皱纹如深沟般刻着岁月的痕迹,眼中闪烁着一股忧虑与愤懑。然而,尽管愤怒与不甘在心头翻滚,内心的恐惧却让他最终将这些情绪吞咽进肚,压抑得几乎不敢再出声。
他低头看了看身旁的妻儿,那些为生活所迫,面容憔悴的亲人。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他叹了口气,声音低沉:“不参军,咱家怎能活下去?家里已无余粮,若不去参军,这日子便再无活路。”他的声音带着几分绝望,却也隐约透出一丝无奈与认命。话音刚落,他便转身,步履沉重地向士卒队列走去,脚步拖沓,仿佛每一步都沉重得让他几乎无法忍受。
周围的百姓纷纷低头,沉默不语。此时,集市上虽然人流如织,气氛却变得格外压抑。那些曾在这里讨生活的摊贩,或在一旁低声交谈,或默默收拾摊位,似乎每个饶心中都有一份无法言的沉重。除了少数几人敢于发声,更多的百姓心中充满粒忧与愤怒,但最终却都无奈地选择低头顺从。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征兵命令,绝大多数人只能屈服于命阅安排。
对于这些贫困的百姓而言,参军并非出于忠诚或英雄气概,而是为了活命。他们手中的锄头早已无法养家糊口,眼看着粮食逐渐耗尽,家园破碎,战火将一切吞噬殆尽。此刻,唯有投身战场,才可能获得一线生机。即便知道黄巾军的势力如日中,参军后生死未卜,但这已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
然而,孙原的征兵令虽已下达,但并非所有地方的实施都如他所期望。为了防止这一征兵工作演变为强行征兵、逼迫百姓上战场,孙原早早派遣了桓范和袁徽两位掾属前往各县督察。两人均为孙原心腹,智勇双全,深得信任。为了杜绝乱征壮丁的现象,他们被委以重任,负责监督各地征兵过程,确保募兵工作不因县令或地方官吏的私利而走样。
桓范与袁徽各带十名刺奸,四处前往各县视察。刺奸,乃是当时朝廷特有的一类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