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皇子刚娶邻三房妾室,放下美娇娘连夜入宫,此时腿还软着。
七皇子只惦记着安享富贵,对国政大事不感兴趣。
而独孤羽坐在椅子上,头斜枕着手腕,闭着眼,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睡着了。
等老臣们发表完意见,自然轮到了年轻的一辈。
李君刚投到了二皇子的门下,急于表现。
“陛下,以臣之见,治灾首先应派特使前往灾区视察灾情,安抚民心。第二,减免灾区赋税,减轻百姓负担。第三,从临省调拨粮食,以解燃眉之急。最后,组织人手捕杀蝗虫,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
思路清晰,有理有据。
众人不禁点头。
而此时崔彧站了出来,“李大人得这些治标不治本。前线军粮告急,等李大饶政策落地,只怕大巽唯有班师回朝了。”
“崔大人难道有更好的办法?”
崔彧胸有成竹,“神农稻种。”
“你是一粟可产万斤的神农稻种?”
怎么可能?这种东西只有上古奇书才有,现实中谁也没见过。
神农稻种传是由上古神农氏培育,可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产量更是普通稻种的数百倍。
崔彧继续道:“臣知道一处良田,所种稻种数十万石即将收割,不出三日,定能送往前线和灾区。”
皇上赞许,“崔彧,此事若成,救大巽于水火,你将是国之功臣。”
崔彧拱手,“臣不敢居功,神农稻种是九殿下微服私访所得,臣只是奉殿下之命行事。”
话到此处,独孤羽才缓缓睁开了眼睛。
他很清楚,自己从未找过什么神农稻种。
崔彧这么,是要给他邀功了。
皇上甚是欣慰,“先是筹款赈灾,继而种粮解困。老九心系下,有朕当年之风。好,朕就命你们督办赈灾事宜。”
这是极高的评价了。
独孤侃在一旁听得心烦意乱。
自己的赈灾良策还没来得及,就被老九强了风头。
父皇还将这么重要的事交给他办,莫不是已有立他为太子的打算?
那自己苦心经营的一切,岂不是要白费了?
面对皇上的称赞,独孤羽倒是显得淡然。
直到廷议结束,回了揽羽殿,他才留了崔彧到书房。
“你哪儿来的神农稻种?”
崔彧知道瞒不过,只能实言相告,“是皇子妃。”
“云缨?”
独孤羽万万没想到,闺阁之中的宋云缨,竟然袖有乾坤。
崔彧道:“早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