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一号】比不上。
不能培育次一代稻种,那么常规育种就会受到产量的困扰。
不过这个问题在一两年之内肯定能解决,无非是多投入的问题,清河县这点魄力应该是有的。
如果将育种技术传播出去,五年内有望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别以为【清河一号】638斤的亩产不起眼,如果抛开方唯搞出来的高产稻种以及次级稻种,那么常温元他们搞出来的稻种在全国都排到前三。
为什么不是第一?因为这一季方唯也进行了异地种植试验。
yx-032稻种在瑶寨的试验种植亩产,达到了732斤的水平。在田炳义生产队的试验种植,达到了亩产759斤的水平。
这是方唯和两家共同的合作试验,从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一直到杂交水稻验证,全都在指定区域外完成。
当然,由于第一代不育株是出自二队的试验田,后续的验证工作还要继续。
因此,这个合作项目目前处于保密阶段,外界根本不知道。
一顿饭两人喝了两斤红薯酒,稍后方唯让人带常温元去了接待宿舍,让对方好好睡一觉。
“三哥,常主任他们的杂交水稻研制成功了?”
等客人走了之后,盘莲泡了一壶茶陪男人在屋里坐了一会。
阿姐带着小宝去午休了,所以两人才难得的有了一点独处的时间。
“是的,已经通过了验证,的确大获成功。不过,他们研制出来的【清河一号】还是不如我搞出来的【yx-032】。”
和盘莲说话就没必要太谦虚,方唯便实话实说。
历经这么多年,他终于搞出来了普适性很强的杂交水稻。
实际上常温元的成功离不开方唯,没有方唯传授的技术、没有方唯提供的试验材料,常温元他们的研究恐怕还要走很多弯路。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常温元的成功就是他方唯的成功。
“三哥,我很好奇,你们用的都是相差不大的试验材料,为什么还有这么明显的差距?”
“嗯,怎么说呢,试验材料看似大同小异,但其实区别还是很大的。”
区别当然大了,首先不育株的选择就不一样。
方唯选择的是二队试验田培育的不育株,再经过瑶寨和田炳义生产队的培育,其本质上已经完全不同。
只不过他不能这么说,而是换了一种更加委婉的说法。
盘莲点点头,不再继续追问。
“二姐和二姐夫好久没来了呢?”
话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