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他知道乔喻构建了一个这样的矩阵,但他的确不知道更详细的东西。
那天乔喻拿出了他的这个构思,大家简单讨论之后,第二天他就从华夏回离开了,回到了西半球。
并不是不想多留两天,主要是燕北大学那边也没要多留他,他自然也不好意思一直留在那里。
其实田言真跟他谈过一次,可以回燕北大学任教,或者在燕北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取得一个职位,只是张远堂一直没有下定决心。
“这个想法……很大胆,似乎也的确有效。数论跟几何整体性的统合……甚至可能不止是数论与几何,当然我是指他真能够成功的话。”
詹姆斯·梅纳德仔细思考半晌后,开口说道。
情绪很复杂,正如之前说的那样,如果乔喻成功的话,这毫无疑问又是个菲尔兹奖成果。
这些有天赋的家伙们就是总能如此的不讲道理。
“难怪彼得·舒尔茨跟乔喻很投缘,他们走了同一条路。”陶轩之感慨道。
这感慨很贴切。
毫无疑问陶轩之跟彼得·舒尔茨都是年轻一代的惊才绝艳之辈。不过两人被菲尔兹奖所承认的原因完全不同。
彼得·舒尔茨靠的搭建了一个全新的体系,而陶轩之则是靠解决了一个重要数学难题。两人走了不同的路子,现在看来,乔喻也想走彼得·舒尔茨的路子。
“其实不一定。据我所知,乔喻设计这个框架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证明孪生素数猜想。或许这个框架搭建好之后他就会向孪生素数猜想发起冲击。
也就是说,他也许会既搭建了一个能够给数学指引方向的纲领体系,同时又解决一系列数论问题,也许他能把你们两条路结合起来。
而且这很有可能。毕竟他已经为几何朗兰兹猜想的证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真的,我想过可能会面对挑战,但没想到挑战者会这么年轻。”
张远堂发表了不同意见。
他跟乔喻面对面的聊过,比其他人更清楚跟乔喻探讨起学术问题时的压迫感。最开始一些粗浅的问题,他能很快想到如何回答。
但随着之后讨论越来越深入,他是真的很难招架。最关键的是乔喻的发问总能直指问题的核心,甚至带着他去思考一些更深入的东西。
所以讨论的越深入,越能感觉到那种压迫性。至于第二天,当他打算应对来自年轻人的挑战时,这个框架直接砸在他眼前,让他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所以他很乐意让陶轩之也意识到这一点。
“你说的让我很想跟他沟通一番了。如果他也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