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他蒲宗孟上!
吕公著也意识到自己可能说错话了,赶紧顿首再拜:“君前失仪,臣死罪!”
赵煦轻笑一声,道:“两位相公,皆是为国为民,何来有罪?”
“何况左相所言,确有道理!”
“祖宗之制,确实并无诸科进士,享进士及第之事……”
他将吕公著扶起来,道:“相公这样罢……”
“诸科进士前三,以某科进士及第为名……”
“其授官,比进士出身……如何?”
制度,进士分甲科、乙科。
其中,第一等、第二等,为进士及第;第三等、第四等赐进士出身;第五等赐同进士出身。
而进士授官,严格遵循着不同的名次来除授。
譬如说状元,一般初授就是京官。
而进士及第者,虽不能京官起步,但也是通判某州、知县等。
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快速跳出选海。
但进士及第之下的诸进士,就得从选人七阶做起了,乙科和诸杂科进士,就统统的从判司薄尉做起,以某州某军司法参军等职位,开始磨勘。
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沉沦选海,永世不得超生,可能到死,都只是一个小小的九品选人。
正是因此,大宋的进士们,在考中进士后,假若名次不满意,就可能弃官不当,继续参加科举,直到考到心仪的名次。
因为,这样做可能胜过在选海挣扎一辈子!
所以,所谓的比进士出身,也就是进士第三等、第四等,相比过去,地位是提高了,但也只是如提,不似进士及第,可能会破坏规则!
影响并不算大。
至于所谓的‘某科进士及第’,只是个好听的名头,就像祖宗的所谓‘某科学究及第’一般。
吕公著在思虑之后,躬身拜道:“臣谨奉诏!”
赵煦满意的点头,握着吕公著的手,道:“相公公忠体国,朕甚嘉之!”
接着,他看向蒲宗孟:“右相亦是忠心大臣,朕甚勉之!”
蒲宗孟露出笑容,当即拜道:“臣愚氓之人,蒙陛下不弃,用为宰冢,自当尽心竭力,报效君恩!”
赵煦依旧握着吕公著的手不肯放开,笑着道:“左相啊,除了增加明算、明法科取士……”
“朕还想开制科……”
“司马温公临终的时候,曾握着朕的手,与朕哭道:国家取士,当取有用之人!”
“今之科举,弊端多矣!”
“于是,献十科取士之法!”
“朕思之良久,诚以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9页